古人有哪些退烧小妙招?先收藏再看!

在古代,发烧又名温病、病温、热病、燥热。

究其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温病的名称以及有关证候、病因、脉象和治疗原则的记载。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指出温病初起“发热而渴,不恶寒”的特点,书中不少处方如白虎汤、诸承气汤等,实为后世温病治法的基础。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温病学未能摆脱伏寒化温和伤寒学说体系的束缚,因此在理论上和临床上都没有重大突破。

那么,在我国古代,人们是如何治疗发烧的呢?

一、物理降温法

我国古代人民在治疗温热疾病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物理降温法就是其中之一。《黄帝内经·刺热篇》中指正:“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

1.冰敷降温法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膻中为心包之穴,以冰敷膻中,来治疗急性热病昏迷等病症,具有物理降温及穴位刺激的双重作用。

2.通风降温法

清代魏之琇在《续名医类案》中记述“张治甫治一人,暑月惠头痛身热,昏睡,大渴引饮,前医以感冒治不效。诊之,脉大而虚。曰:‘此暑疾也’。即令撤幔开窗,前后左右各置凉水,顿觉凉爽。仍令二童以西瓜汁,连饮四、五盅即愈”。

3.酒喷降温法

《续名医类案》还记载:“龚子才治一妇人,暑月困厨房热极,遂出当风处脱衣乘凉,即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医误以为伤寒,用附子理中汤,一服下咽,立即不语,口中无气,唇口青紫,诊之六脉洪大而数。此热证误用热药。令以烧酒喷其胸,将镜朴之,更以新汲水和蜜,用翎沃入其口数次,少顷,患人即伸舌探水,以益元散灌下即活。”

4.湿敷降温法

清代俞震在《古今医案按》中指出:“热证之极,卒未可解者,汲新井水浸青布互熨之为妙”。

5.凉水浸渍降温法

《古今医案按》记述了葛可久治一士人,得伤寒病,不得汗。葛往视,患者正发狂循河而走。葛就摔其置水中,良久乃出之,裹以重棉,得汗解。这病人因邪入里,内热炽盛而发狂奔走,故葛采用冷水浸渍之法,并配以棉被裹身而得汗出,使气血调和,热随汗退而愈。

此外,我国历代医学家在治疗热病时还采用冷饮降温法,汤药冷饮降温法等物理与药物配合的降温办法。

二、推拿退烧法

古代中医有“清天河水、退六腑、清肺经”的退烧方法。这条退热通道的主干线,其实就是我们的前臂中线。

1)左手握住孩子的右手腕偏上一点点的地方,右手食指和中指的指腹沿着孩子的右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推至肘横纹,连推49下或81下。古人管这叫“清天河水”,这个简单的方法能很快退烧。

2)再用食指和中指的指面沿着孩子左手前臂尺侧(小手指掌侧位),自肘关节推向腕纹尺侧,连推49下或81下。注意次数与刚才推右手臂的次数最好一样。古人管这叫“退六腑”。

3)左手握住孩子的任何一只手,让他的手心向上,您用右手大拇指的螺纹面从孩子的无名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推向指尖。也推49或81下。古人管这叫“清肺经”。力度不要太大,如果孩子皮肤太嫩,可以用鸡蛋清薄薄涂一下孩子的手臂再推。

平时不发烧不咳嗽时,也可以如此做一做,但是次数不用太多。

三、药物治疗法

1.釜底抽薪法

釜底抽薪法相当于中医“通腑泄热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如病人出现高热汗出,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拒按,甚至胡言乱语,舌苔黄糙起刺,脉滑有力时。此犹如锅下柴多火旺,抽去柴薪则火熄热退。

故常用大黄、芒硝等药,或将其配入清热方剂中,以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再者,通便去火,又能保护阴液,犹如防止火太旺而将水烧干,限制体温上升,这也有利于退热。

2.扬汤止沸法

扬汤止沸法相当于中医“疏散退热法”,即用药性辛散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发汗退热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表证发热的病人,常见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并见,无汗或有汗不畅,这是由于体表受外邪困遏引起的发热,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大类。前者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脉浮紧等;后者发热明显,一般有汗,且兼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脉浮数等。发汗退热法宜根据寒热之异来选取不同的药物,如风寒表证常用辛温发汗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风热表证常用辛凉发汗药,如柴胡、升麻、薄荷等。通过发汗散邪,使邪热外达,发热随之减轻,从而达到退热之效,符合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说的“体若燔炭,汗也而散”的治则,发汗法对无汗高热者尤其有效。

二是升散退热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内有郁热的病人,因邪热内郁于里,常表现为发热,胸膈烦热,口干唇裂,面色红赤,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等,可于清热方剂中酌加薄荷、升麻等以加强疏散清热之功,此符合《黄帝内经》所说的“火郁发之”的治则。但应注意的是,发汗退热法虽十分常用,且有很好的退热作用,但过汗能损伤津液,故对体虚病人应当慎用。

3.热者寒之法

热者寒之法也是中医最常用的退热法之一,即用药性寒凉(甘寒或苦寒)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发热而不恶寒的病人。如见高热不退,汗出较多,口渴喜喝冷饮,脉象洪大而数时,为热盛津伤证,此时不能用发汗退热法,宜用甘寒退热法,如石膏、生地、麦冬等;如见高热烦躁,口燥咽干,便秘尿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热毒炽盛证,当用苦寒清热法,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由于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应注意适可而止。

发烧最快的解决办法,是到医院打退烧针。尤其是持续发高烧,请务必及时前往医院治疗。但如果条件不允许,了解下古人的退烧小妙招,无疑是有益的。

你有哪些退烧的心得呢?请在评论区告诉河大卫吧!

来源:安徽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漯河市中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漫阅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