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碗青海腊八粥

文/张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一进入腊月,过年的氛围就逐渐浓起来,脑海中也就浮现出一碗记忆中的腊八粥。
作为春节前最重要的一个民间节日,在腊八这天熬上一锅浓浓的腊八粥是中国许多地方的民俗。我祖籍山东,但三岁时便随支援西北建设的父母来到青海格尔木,腊八粥自然也是按山东家乡的习俗制作。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有限,往往凑不齐做腊八粥的八样原料,但母亲会力用仅有的原料为我们精心熬制腊八粥。
长大后到外地求学、就业,腊八对我有了更特殊的意义。每到这一天,亲自熬一碗腊八粥,在氤氲的雾气里期盼春节回家的日子。这些年生活越来越好,食材也逐渐丰富,我虽有了充足的原料,天南海北汇于一碗,却总觉的不及小时候的味道。等回到家,才明白母亲熬的腊八粥盛满了浓浓的母爱,一如当年。
吃腊八麦仁粥的小朋友。辛元戎 摄
       后来兜兜转转又回到青海成家,先生是土生土长的青海人。婚后第一年的腊八,当我以为全国腊八粥都是八样食材熬煮时,先生给我煮了一碗青海的腊八粥,与众不同,别有风味。
望着面前的粥,我笑着问:“这不是麦仁饭么?”
先生搅动麦仁粥,深嗅一口,带着回味无穷的满意表情:“是呀,麦仁饭就是青海的腊八粥。现在比较常见,所以很多外地人以为它是青海人的日常饮食,但在以前那可是只有腊八才能吃到的。”
先生讲起他小时候喝腊八粥的情景:“在我的记忆里,腊八晚上在祖宅西屋,桔黄色的灯光里,火炉上铁锅内熬煮的麦仁粥飘散着阵阵香气,母亲、婶子们隔一会儿就会打开锅盖翻搅一番,香味随着热气升腾,奶奶与父亲、叔叔们盘坐在炕上,聊着天喝着酒,时不时爆发出敞亮的笑声。我们小孩子则是最兴奋的,跑进跑出没个消停,偶尔跑进屋被母亲、婶子们抓住往嘴里塞进一块肉,立马就感到美味充满口腔而幸福充满了心里。这场景深深印刻在心里,已成为永久的一幅画。现在每到腊月,在期盼着腊八当天那一碗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腊八粥的时候,儿时的记忆也时不时地浮现眼前。”
用麦仁和肉熬制的青海腊八麦仁粥别有一番风味。张辉提供
我小时候也喝过麦仁粥,却不知原来麦仁粥也有这样的故事。先生回忆中喝腊八的情景和我的记忆时而重叠,虽然是不一样的场景,却有着同样的温情。
麦仁粥是青海独特的节日食物,麦仁要经过独特的工序加工而成。首先选用当年的新麦用碾子碾去皮,或者在河水结冰后凿冰为臼,在冰臼里反复舂去外皮,簸得麦仁。
先生家做的腊八粥是用麦仁与猪脚或者牛、羊肉同煮,加盐、生姜、花椒、草果、茴香等调料,文火煮熬一夜后,肉、麦、香料就被熬煮成乳胶状,绵软醇香。
当麦仁粥熬煮成像面糊一样时,热气腾腾地盛上一碗,放上香菜、葱末等,混合着肉香、麦香,就会有一种特别诱人的香味。
我还是第一次喝加了花椒等调料、和肉同煮的粥,试探着浅尝了一口,各种调料混合已经尝不出单一调料的味道,反而粥中透着肉香倒不像是在喝粥了。
青海高寒,故而饮食中调料加的重,特别是煮肉时喜欢放生姜、花椒等热性、驱寒的调料,这也造就了麦仁粥独特的风味。
先生看着小心翼翼的我笑着说:“你可能有点喝不惯,它的味道很特别,对我来说却是难得的美味。第一口一定是要先喝一口汤,等麦仁粥的香味随着舌头的搅动满足每个味蕾后,让身体感受到到温度,就可以去慢慢品味了。”
先生享受的样子感染了我,我按先生说的喝了汤后又舀了一勺麦仁放入口中。
熬煮好的麦仁粥看似像面糊汤,但麦仁却还是颗颗分明。普通的麦子经过熬煮爆开了麦仁花,外表滑嫩里面却韧,慢慢咀嚼,回味无穷。
在丹噶尔古城熬腊八麦仁粥的商家。辛元戎 摄
同样的腊八粥,为什么青海的如此与众不同?这可能与青海汉族人的历史有关。
据说,青海汉族有一部分是明朝洪武年间从南京朱子巷迁来的,他们从南方鱼米之乡辗转来到高原牧野,除了地理、气候上的变化,更多的痛苦莫过于饮食的变化。
食物不仅仅是一种习惯,还有对家乡对亲人的眷恋。以前,在青海汉族农家,家家都有一个装面粉的木柜,但很多青海人把它称之为“米柜”——尽管其中未曾装有一粒米。思念以这种独特的命名方式遗传下来,成为一种执念。
到了腊八,这些初来青海的人们还想吃家乡的腊八粥,但那时候青海没有米,河湟谷地种植的都是小麦和青稞。实在想念家乡味道,他们干脆就用麦仁代替大米,来做腊八粥。慢慢地这碗以麦仁为主料的腊八粥更加本土化了,八宝变成了牛羊肉,同时为了御寒,在粥里佐入各种调料一同熬煮,于是就有了一碗不一样的青海腊八粥。
如今,随着生活富裕,麦仁粥也变得普遍起来,成为随时随处可以吃到的特色美食。
青海的腊八粥流传至今,见证了青海农耕和游牧两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这碗浓稠的青海腊八粥里,有着青海人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主编:辛元戎
总监:王丽一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