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热议】增进民生福祉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省政协委员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高质量发展是为了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促进就业增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人民健康保障水平、集中精力办好12件民生实事……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内容引发委员们的关注和热议。大家一致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增进民生福祉的一系列改革部署,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需要凝心聚力、群策群力、狠抓落实,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高民生质量,让三晋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建设零工市场,让就业服务更有温度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促进就业增收。积极发展公益性零工市场。并将推动公益性零工市场县县全覆盖列入2023年民生实事。省政协委员、运城市副市长梁清燕说,积极发展公益性零工市场体现了省委省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真挚情怀,是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举措。

  如何做好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工作?公益性零工市场是重要服务平台之一。

  运城市是公益性零工市场全面建设的先行者。2021年,为适应就近务工、非全日制务工和临时性用工就业服务需求,运城市率先在盐湖区建设了集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政策咨询、权益保障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零工市场,受到国务院督查通报表扬。2022年,我省推广运城经验,高标准建设零工市场,公益性零工市场实现市级全覆盖。

  针对即将在全省全面推开的县级零工市场建设工作,梁清燕说,建设过程中要注重零工市场的特质,建议,零工市场要体现公益性,由政府主导,负责场地选择和供给,财政资金投入建设基础设施;日常运营管理可选择可靠的第三方劳务中介,财政给予适当补贴;市场为务工者提供免费的信息服务、工具租赁、技能培训等服务。

  注重服务便利性,零工市场选址要方便务工和用工双方对接。市场内可低价或成本价为务工者提供临时休息房间和便餐。

  注重功能延伸,零工市场应联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中介、人力资源产业园等,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并共享资源,不仅为务工者提供就近、短期零工信息,还要提供长期就业和劳务输出信息。

  注重运营规范,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供需对接流程。注重保障零工权益,市场内专设权益保障窗口,为供需双方提供法律咨询,协调做好劳务纠纷化解,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培养公卫人才,让人民健康更有“医”靠

  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人民健康保障水平。持续深化医改,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委员们在讨论中纷纷表示,我省积极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效持续显现,新征程上,需要继续补短板、强基层、建机制,推进健康山西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我省基层公共卫生体系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省政协委员、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实验中心主任李云兰建议:在高校分层次、分梯度培养医、防、管复合型人才基础上,扩大基层人事管理自主权,据实定编,偏远县实施人才“绿色通道”和“特岗计划”,“乡招村用”,稳定乡村医生“网底”。疾控和医疗机构实行“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增加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突发事件应急救治科(如呼吸、感染、重症)编制,应用型与学术型人才分类管理,颁布具有山西特色“公共卫生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线上线下全链条培训医护和疾控人员,并实施“人员双聘、双流动”,激励优秀人才扎根基层。

  目前我省高校公共卫生类专业每年招生人数不足1000人,仅占医学类招生人数的4%。省政协委员、太原市卫生学校校长郜宏漪建议,提高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必须从高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抓起,完善公共卫生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公共卫生类人员继续教育激励政策和岗位标准,提升基层卫生系统人员专业能力。改革公共卫生体系人才队伍管理机制,提高公共卫生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使疾控系统能够招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

  过去一年医改深化,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的成果得到委员们认同。省政协委员、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李亚峰对职工医保门诊慢特病扩大病种范围、提高待遇标准方面的调整给予肯定,建议应建立医保政策动态调整长效机制,及时征求来自医疗、医药一线需求和建议,定期根据实际进行调整,结合临床实际和医疗进步动态调整疾病医保药品目录,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临床必需、疗效确切的创新药物和中成药(非辅助用药)及时进入医保目录,最大程度守护人民群众健康。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

  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速,绝大多数城市老年人有“养老不离家”社区居家养老的心愿。省政协委员、民进太原市委会主委张守耀认为,对于能够自理的健康老年人,居家养老难度不大,如何让不能自理和半自理老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安享幸福晚年,是社区居家养老发展面临的重点和难点。

  张守耀建议,首先,要突出顶层设计,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地市目标考核内容。其次,完善和丰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持续加强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普及公共基础设施无障碍建设,加快既有社区道路设施、公园等区域的适老化改造;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项目,为老人配备一键呼叫服务,将社区养老机构专业服务呼叫上门,持续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等基本服务;推行“机构建中心带站进家庭”社会化养老模式。第三,充分发挥家庭养老主渠道作用,支持开展家庭适老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推广“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模式,打造信息化服务平台,整合资源,实现需求和供给精准对接,为老年人提供“点菜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

  为提升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百姓健康,省政协委员、吕梁市工商联主席杨红梅建议,在每个县(市、区)选取2—3家乡镇卫生院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病房改造成养老起居室,按“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形式提供养老服务。也可以结合基层公共卫生业务的开展,由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定期上门到老人家里提供体检、药物治疗等服务。

本报记者高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