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丽水村晚”彰显“乡村振兴样本”

图片
图片
  2月的丽水,春意正浓。
  结束了走亲访友、出门旅游等各种春节活动后,城市里的大街小巷已经渐渐归于日常。但与往年不同的是,许多人仍会打开手机,重温前不久观看的乡村春晚,通过网络平台回味这份久违的年味。
  今年春节,全市平均每天有近200场文化活动轮番上演,虽没有精美的舞台,却有绿水青山好风光为背景,没有明星献唱,却有“民星”为家乡“代言”。文化祭祀、非遗展演、文艺星火赋美演出等家门口的春晚,传递着浓浓的年味,散发着绵长的乡情。
  村民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服务的“草根文化”,如一双生花妙手,有力奏响丽水乡村振兴的新乐章。与之相应的是,日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农业农村及新型城镇化领域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丽水乡村春晚建设标准化试点项目榜上有名,成为全省唯一。
乡村春晚看丽水
乡村春晚,已经成了时下最火爆的中国年的典范、乡村文化的样本。
  我们的视角可以从缙云河阳出发。在2023全国村晚联盟大会启动仪式上,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党支部书记吴亦健、缙云县河阳村导游朱晓红、青田县旅意华侨徐爱菊,分别向大家讲述了月山村晚走出大山、河阳村晚融合文旅产业、青田国际村晚吸引世界目光的故事。
  全国各地县市文化部门、宣传部门的负责人,兴致勃勃来丽水品尝农家菜、体验山乡民宿,欣赏村晚演出。村民专门为外地来的游客预留了体验性节目,游客也能像当地人一样,看大戏、过大年、品乡愁。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的传播,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基层老百姓的乡情、乡韵、乡愁与乡乐。
  从1981年春节,庆元月山村头一回办起乡村春晚开始。43年间,元旦春节期间办一台“农民演、农民看”的乡村春晚,成了丽水农村过年喜庆气氛的“标配”。今年,这台办了43年的月山春晚较以往有了新的演绎,除了在月山村设置主会场,还在杭州设立了分会场,实现“晚会+”。大年初一20时,全省的电视观众通过浙江电视台6频道播出的VCR、场景录播、乡土文化录播、嘉宾访谈等环节,对月山春晚和庆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青田县,乡村春晚充满国际范。青田是华侨之乡,33万华侨遍布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外文化交流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前两年,村晚将“鱼灯舞”“百鸟灯”等青田特色民俗表演,太极、越剧、对联等传统文化节目,石雕、篆刻等传统工艺融入其中,通过直播的形式让海外华侨也能“云”上共庆新年。另外,青田还曾开展活动,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数百位国际友人入村结对,与当地村民共度农历新年。村民和国际友人共享文化盛宴,让春节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美好时光。
  43年过去,已成全国乡村“过年文化样本”的丽水乡村春晚将村晚的锣鼓敲向全国,不仅覆盖了丽水全市,还蔓延到祖国大江南北552个县69000多个乡村。村村办村晚,人人秀才艺,乡村春晚成为农村群众春节期间最火热的文化习俗,展现出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片
丽水大港头镇大港头村
文化反哺产业兴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乡村春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丽水,乡村春晚做深做广,也反哺了产业做大做强。2022年,丽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470元,同比增长7.9%。物质水平日益提高激发了广大农民内心深处对贴近自身的文化生活的渴求。
  乡村春晚的兴盛引发了城市人的好奇心。去农村过年,赏民俗、住民宿、食农味,带走当地农副产品,过一个韵味十足的中国年,正在悄然成为新兴的旅行方式。
  我们再把目光放到遂昌,近几年,遂昌每年都新增不少民宿床位,被“村晚”吸引而至的游客,除了看演出,还能在这里品年味、游周边景点,尝农家菜、体验山乡民宿。
  “春节前夕,我们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了年节活动,5天左右就收到了100多间预售房间的订单。”濮家栋是遂昌县“金宿”——“上林山舍”的经营人。2021年6月,民宿投资400多万元建设二期,将住宿房间从原来的5间拓展为14间。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改造提升,现在生意越来越红火。濮家栋说,过年人手紧、客人多,住宿更是一房难求,“现在和家人朋友外出过年的人越来越多了。”
  围着篝火烤羊、观看烟火盛宴、新年登高祈福……上海游客常先生表示,干净整洁的村庄、浓郁的乡土文化和一系列传统味十足的年节活动设计,让他们倍感亲切,“之前过年都在城里走亲访友,今年‘另辟蹊径’来到乡村,第一回感受到这么浓的年味。”
  据统计,从正月初二到初五,遂昌的民宿入住率几乎是100%。
  在莲都,23场村晚共吸引了98600人次参与观看,其中近一半都是来莲都旅游的外地游客,间接拉高了当地乡村的土特产销量。
  这些年,乡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凸显,农村常住人口不到全村人口的1/3,到了节假日,尤其是春节期间,返乡人数才会有所增加。乡村春晚正是迎合了老百姓求团圆热闹、想展示才华的心理而广受追捧,这也是城里人喜欢到乡村过年的原因之一。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乡村春晚催生了旅游及其他一系列服务。透过“村晚”这方小天地,文化走上舞台,在振兴乡村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带动丽水拓展全域旅游,探索农村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成风化人润民心
  今年的月山春晚增加了许多反映农村生活热点的节目,有歌颂美丽乡村新变化的戏曲,也有清廉题材的方言小品,还有方言版的相声。
  作为月山春晚的保留节目并广受其他地区农民朋友欢迎的《农活秀》表演,把农民的真实生产和生活场景以“秀”的方式搬到舞台进行展演:扎草鞋、插秧、舂谷、做糍粑、挑担等传统农耕活动生动自然地流淌在舞台上,其中不乏香菇、青菜、稻穗等当地特色农产品以及廊桥等乡土特色建筑。这些由村民借鉴现代表现方式,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呈现出的充满乡土味的乡村文明元素让人过目难忘。
  乡村春晚还具有“养成”和“化人”的意义。在今年第43届月山春晚举办之际,月山村党支部书记吴亦健这样讲述自己对于乡村春晚的认识:“现在我们的春晚,不仅展现我们村里的新风貌,还将村里的乡风乡味、法制宣教、党建故事都融入其中。一场春晚,能让我们的村,人心齐了,风气也好了,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多彩。”
  登上乡村春晚舞台的节目故事,有歌曲、舞蹈、民俗表演、民间曲艺、快板、小品(方言小品)、三句半、魔术……其中,经常能够见到反映移风易俗、传统美德和农耕文明的本地节目,也经常能见到诸如红色歌舞、宣传党的重大会议精神和反映美丽乡村整治的小品、歌曲等主旋律节目。在演出现场,经常有反映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内容的小品让观众看得目不转睛甚至潸然泪下,在乡村露天的观众席里,也经常有极具感染力的一派“中国红”的开场歌舞。
  在往届的月山春晚上,还有一位名叫吴达荣的老人,曾是月山春晚最年长的演员,他每年春节都要上台用方言唱《东方红》,一直到100岁唱不动了,又让儿子儿媳继续,叮嘱他们“喝水不忘掘井人”,要“用歌声让全村的晚辈记住,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图片
月山春晚
如今,春晚在更新,村情在发展。丽水通过持续举办乡村春晚,使民风民俗产生持续向好的转变,在很多地方都获得“验效”。乡村春晚以润物细无声的群众参与、群众创造的公共文化生产方式,为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为共同遵从的文化规则和意义系统,提供了创造性的回答。
文章来源:丽水日报 张李杨 吴丽萍 朱敏 汪峰立  杜依蔓 雷晓云
图片来源:丽水文旅
责任编辑:孙蓓蓓  编辑:施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