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的作品,是对他的虔诚模仿|科幻文学书单

今年春节档,由刘慈欣原著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2》再度掀起了一阵科幻讨论热潮。从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到电视剧和动画《三体》播出,包括流媒体巨头网飞Netflix也发布了改编《三体》的消息,借由刘慈欣小说改编的影视热潮,我们不妨走进科幻文学的曼妙世界,分享那些在科幻史上影响深远,或者对中国读者来说意义非凡的科幻作品。
 1
刘慈欣《流浪地球:刘慈欣获奖作品》
图片
作者: 刘慈欣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品方: 科幻世界
副标题: 刘慈欣短篇小说精选
出版年: 2019-2
刘慈欣最被人所知的作品是长篇小说《三体》三部曲,他的中短篇小说也不乏佳作。《流浪地球:刘慈欣获奖作品》收录了他的中短篇代表作《流浪地球》《乡村教师》《全频带阻塞干扰》《中国太阳》《赡养上帝》等。和电影不同,《流浪地球》原著其实是一篇颇具荒诞和讽刺意味的小说,结尾非常欧·亨利。而《乡村教师》是一篇具有人文关怀和浪漫主义质感的作品,《全频带阻塞干扰》《赡养上帝》等则体现了刘慈欣强大的设定能力。坦率来说,刘慈欣的文笔达不到文学经典的级别,但也不算差,他的笔法出众之处在于用简单的比喻把复杂的理论讲明白,他能用雅俗共赏的方式在纸上呈现科学的前沿巧思、宇宙的恢宏曼丽。
从刘慈欣的小说里也能看出作者的思想底色。在刘慈欣的作品里,一种苏联与中国工程师杂糅式的世界观贯穿始终,刘慈欣不相信西方式的自由主义能够将人类从危机中拯救,在地球资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刘慈欣寄希望于一种史诗式的集体主义美学,和少数聪明的个体在关键时刻具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但是另一方面,刘慈欣对于民粹具有极大的不信任,他的历史观并不相信大多数就代表正确的方向。
在思故渊的《<朝闻道>与诺斯替主义:刘慈欣的科学观念》一文里,作者提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刘慈欣的科学观念并非‘科学’,他本质上是一个诺斯替主义者。”因为“现代科学哲学毫无疑问是反实在论(anti-realism)的:科学是一种对世界的观察的经验主义的总结,并不认为科学对世界的观察就是世界的真实”,但是在刘慈欣的小说里,科学理论是对现实的一种在任何时空下都能成立的精确描述,真理成为一种凝固不破的东西,由此,作者提出刘慈欣是一位“不自觉的诺斯替主义者”,诺斯替主义相信:“现存的世界是有缺陷的,是一个更高等级世界的幻影;人类的堕落在于对于智慧的弃绝,人类获得拯救的唯一手段即是获得‘诺思’(Gnosis)——也就是真知,来自上界的奥秘知识;而人类的终极目标则是回归——离开尘世,回归上界,修正自己的缺陷。”
在参透真理和毁灭之间,刘慈欣小说的叙事是高度二元对立的,他臆想了一种全人类命运取决于个体是否参透宇宙真理的情况,这在小说描写上是非常有爽感的,因为从古至今读者都爱看浪漫悲壮的英雄主义,都会被那个富有人格魅力却不被众人理解的“真理代言人”所吸引,但如果作为一种科学观来说,刘慈欣小说的思想局限是非常明显的。
如何在瑞虹馆里找到我:大厅A区-人文社科
 2
韩松《红色海洋》
图片
作者: 韩松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汉唐阳光
副标题: 《韩松精选集》之Ⅰ
出版年: 2018-10
韩松是当代中国科幻作家中最具有卡夫卡气质的小说家,他能够在幻想中展现人内心黑暗和矛盾的一面,呈现现代社会中隐藏的结构性问题,但不流于轻飘飘的感伤与虚无。
《红色海洋》是韩松的长篇小说成名之作,小说的设定是在未来,陆生遗民用基因工程发明水栖人,建造海底城,而水栖人把蓝色海洋改造成红色海洋,人类文明逐渐迁徙至海底。小说的不同篇章既可独立成中短篇小说,也是关于红色海洋的不同碎片,韩松从宗教、神话、源文明、中国历史等角度,深入地呈现了这一诡谲多变的海洋文明。可以说,韩松在这本书里其实是把他许多短篇的想法融合起来,意在探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
但最让人感慨的一点,是他在此书最后回到了鲁迅的问题意识,去探讨“吃人”的历史以及吞噬人的制度如何形成。也就难怪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严锋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韩松处在从鲁迅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先锋作家的人性批判的延长线上。”
此外,收入《红色海洋》的这版《韩松精选集》,也是迄今为止关于韩松小说最好的选本,因为它是由韩松亲自选编,集合了3本科幻,3本杂文、随笔和诗,包括成名作、代表作及获奖作,基本上代表了韩松小说创作的最高水准。
如何在瑞虹馆里找到我:大厅A区-人文社科
3
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
图片
作者: [美] 特德·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特德·姜科幻小说集
原作名: 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
译者: 李克勤 / 王荣生 / Bruceyew
出版年: 2015-5
特德·姜说:“所有我作品中的那些对思维实验的展开和对哲学问题的探究,这些都正是科幻所要做的。” 他的作品让我思考小说的可能性,不只是讲故事的艺术,也是知识边界的开拓,思想的开拓,叙述的开拓。今天的读者对很多小说缺乏兴趣,不能单纯的归咎于读者水平不行,其实,有很多高水平的读者潜伏着,只是大部分小说激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沉默。大部分小说都很努力,但都没有拓宽边界,只是在前人的传统里打转。
这本书难得的地方在于,作者会去思考自由意志、人的存在本身这些很关键的、人类历史探索的命题,他会用一个很短的故事,让你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些事。比如:自由意志或许是一个悖论?我们可能根本没有自由意志。或者:如果你看到了未来,但那是一个对你本身不太好的未来,你是否还会去按照命运的轨迹行走。在《你一生的故事》《巴别塔》《前路迢迢》里,特得·姜以一种很动人的方式切入到这些议题。他的短篇迷人的地方,一方面是语言的隽永,另一方面便是严肃的哲学命题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
如何在瑞虹馆里找到我:大厅A区-人文社科
4
阿瑟·克拉克《童年的终结》
图片
作者: [英] 阿瑟·克拉克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读客文化
原作名: Childhood's End
译者: 于大卫
刘慈欣曾说,他的写作只是对阿瑟·克拉克的拙劣模仿。最初我本以为这只是刘慈欣的谦逊之词,在看过阿瑟·克拉克的小说后,我发现他没有谦虚,刘慈欣的许多小说其实都能从克拉克的小说中找到痕迹,而被电影迷津津乐道的诺兰导演《星际穿越》,其实也致敬了克拉克的作品。
你也许没有听说过这位作家,但由他的作品改编成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是多个权威电影评选榜单里的第一名。而在科幻文学领域,他与阿西莫夫、海因莱因齐名,被称作“20世纪科幻三巨头”,这一本《童年的终结》就是克拉克的代表作之一,也被收入他的“终结三部曲”。
小说采用了惯常的外星人降临地球的模式,但它想讲述的是并不是一个外星人大战地球人的故事,它试图追溯宇宙的更高智慧,探讨未来人类可能的进化模式。如果你读到小说前三分之一觉得拖沓乏味,请相信我,一定要读下去,读到最后你会被作者的想象力所震撼,并且恍然大悟“童年的终结”究竟是什么意思。
克拉克在这部小说里提到了很多有趣的概念,比如:超主、超智、辅助进化,到如今,他在小说中探讨的东西仍未过时,毫不夸张地说,克拉克联同莱姆、阿西莫夫、海因莱因、菲利普·迪克等人建立了20世纪科幻文学的大厦,而如今的科幻作家仍未从这座大厦里彻底走出。
图片
这就是本期书单的全部内容,从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韩松的代表作,到攀登20世纪科幻文学的顶峰,在这些才华横溢的作品里,我们拓宽着想象力的边界,获取重新认知世界的方式。好书不怕晚,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会随着时间不断延长,希望有朝一日,你也能在阅读的世界里,发现自己的璀璨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