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来家访,不要慌,做好这4点就可以了

本文看点
去年年底由于疫情放了一个史上最长的寒假,一开学,家长们欢天喜地的庆贺神兽归笼。开学已一月有余,如果此时“驯兽师”到家家访,我们又该如何接招呢?
 周一
思维
全文共2941字,阅读时间8分钟
老师正在来你家的路上
2023年1月17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认真落实家访制度,学校领导要带头开展家访,班主任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开展1次家访,鼓励科任教师有针对性开展家访。文件出台以后,各地纷纷相应。
北京首先将家访纳入教师考核,江苏南京也于今年1月份启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访形式”,湖南长沙也从这学期开学初开始推进“千师访万家”项目……我所在的小学,专门开会部署,要求每位老师至少要家访15名学生。
看到了吧,也许,孩子的老师正在来你家路上,你做好准备了吗?
图片
快来看看你是哪种类型
我是长沙市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班主任,从2月份至今,我利用下班时间,先后到15个家庭进行家访。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我发现,家长们对待老师家访的态度各不相同,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有几个家庭,听说我要来,非常热情,早早地就到楼下迎接我,我把这类家长称为期待型。这一类型家长大多对孩子出现的一些情况或问题感到很焦虑,因此很期待老师来家访,想多跟老师交流一下、和老师深度沟通孩子的一些情况,让老师支支招以解决问题缓解焦虑。
相比之下,有几个家庭,那就冷谈多了,巴不得我早点结束谈话,我把这类家长称为反感型。此类型家长多半家庭不太和睦、自身也经常不着家,因此觉得老师来家访是负担,也不喜欢自己的私人空间呈现在老师面前。
还有些家庭就比较纠结了,有的是纠结于不知道老师来家访该不该留老师在家吃饭,或家访结束后要不要给老师送点礼物;有的是纠结于不知道该跟老师说点啥,担心气氛会很尴尬;有的则是担心老师来家里告孩子的状,不知如何应对;还有的甚至纠结到底应该穿什么衣服……这些统称为纠结型。
对于这些不同的想法,作为老师的我们,内心其实是这样想的:我们既然已经付出这个时间和精力了,那就要让这时间和精力发挥实际作用。绝大多数老师在家访时最喜欢干脆利落、能抓住机会、抓紧时间与老师高效沟通的家长。
那么,问题来了,家长如何利用家访机会与老师进行高效沟通呢?
图片
做好这4点就可以了
——第一点:主动说出需求
大部分老师在家访完都会吐槽难得的家访时间很多都浪费了。
有一次,我原计划一个晚上从6点到8点安排四家家访,半小时一家,结果第一家家长太过含蓄客套、七弯八绕切入正题时,半小时家访时间已经到了,导致下一家就无法准时赴约,整个家访节奏被打乱,我自己也忙到很晚才能回家。所以,各位家长,面对老师,必要的客套是应该有的,但不宜过长,尽快切入正题,主动说出你的需求来。
还有些家长没有厘清自己的育儿思路,或是没有将全家的养育观进行统一整合,导致家访时要花很长时间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样也很浪费时间。因此,如果在老师来家访之前,最好能做一些反思准备,概括出你和家人对孩子的期望目标、培养重点,这样能便于老师更快的明确你的教育需求,实现高效沟通的第一步。
——第二点:倾听老师看法
有些家长一聊起自己的育儿理念和思路就喜欢滔滔不绝的“举办个人讲座”,而忽视了倾听老师的看法。
在家访时,有一位家长非常善谈,口才也很好,一直在跟我“演讲”他的育人观。我不好打断他,但这时候我心里其实非常着急,并无意欣赏他的个人演出。
要注意,家访是需要家长和老师双向奔赴的,老师作为孩子在校表现的主要观察者,Ta会提供一个更客观的视角去描述孩子在同龄人较多的学校集体环境中,是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处理同伴矛盾、以及展现自我特征。所以,如果你能耐心倾听老师的观察描述,会捕捉老师观察中的关键点,再以此为契机跟老师深入沟通交流孩子的某个方面,会让你触及到孩子平时可能所为人忽视的点。
图片
——第三点:协商解决方案
部分“期待型”家长可能会对老师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期待着老师家访就能立马给出万能解药从而救家长、孩子于水火之中。但从教多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是最复杂的生物,任何有关人的问题都不可能那么容易得到解决。
孩子的养育问题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只能是老师、家长等多方协商、共同协作去慢慢配合解决。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需要重视孩子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解决方案不能只是大人提出、小孩执行,这样孩子始终都是处于被拖着走的状态,执行效果肯定不好。
在家访时,我往往会让孩子也坐到我们大人的聊天桌边,开展“老师、家长、孩子”的三方论坛,先跟孩子确认他是否意识到自己还有哪些改进空间,接着三方头脑风暴轮流提改进意见。最后再由大人引导孩子自己汇总,写或者画出解决方案,以拍照或按手印的方式增强仪式感,以此来为孩子积累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
——第四点:家校表现印证
老师在选择家访对象时,心里都会有一个排序,最先选择的家庭肯定是最急需去的:比如学生心理或生理有缺憾的、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或是让老师比较“头疼”的孩子,这些都属于父母、老师能有很多话题聊的家访。
而容易出现“尬聊”情况的一般是班级里各方面表现平平,无论是学习、还是兴趣特长都中规中矩,性格爱好也不鲜明的孩子,这类孩子在学校大多都很安静,也不会破坏纪律,所以在一个四五十人的大班级里,很容易被忽视。由于家访需要考虑路上的交通时间,因此,同一小区或居住距离比较近的孩子也经常会被安排到同一天进行家访。那么,这些孩子可能就被老师“顺带着”家访一下。
如果你的孩子属于这种情况,还请你能心怀谅解,在感受到老师的尴尬之后,可以主动描述孩子在家写作业的状态、学习生活习惯等,以让老师对孩子在家和在校的表现进行对照印证,从而唤醒老师关于这个孩子更多的记忆,相信绝大多数老师在深入了解了孩子更多以后,今后也会对这个孩子有更多的观察和关注。
图片
最后,顺便说说关于家访是否需要邀请老师吃饭、给老师准备礼物、打扫房间卫生等问题。其实,每一所学校在开展家访前都会开大会再三强调师德师风和纪律的问题,因此,如果你实在感念老师家访太辛苦、不知如何向老师表达谢意的话,那就把这一切都免了吧。毕竟,老师也不想给家长添麻烦。如果家长也能不给老师增加额外的负担,对我们老师来说,就已经是最大的感谢了。
“交流”很重要,但很多家长其实都不得其法。不论是亲子关系,还是生活方面,或工作交流,你是否总是“事倍功半”?
其实你需要了解的,是自我认知、关系联结中存在的各种核心问题。知其然需要知其所以然,我们需要一个核心的支撑,才能真正解决自己的切实问题。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