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诅咒儿子去死!”对孩子最深的伤害永远藏在原生家庭中

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我诅咒我儿子不得好死!”
网上看到一个帖子,一位妈妈控诉自己对13岁儿子充满了恨意。
最初为了照顾儿子,她辞掉工作做了家庭主妇,等儿子上了小学,她却被检查出重度抑郁,住院一年。
可她尽心尽力照顾的儿子,却一点都不心疼妈妈,反而越大越难管,还天天控诉妈妈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
尤其儿子上了初中后,母子俩每天各种矛盾,有次她被气到要去跳河,儿子却说:“你死呀,快点去死吧。”
听到这句话后,她彻底绝望,歇斯底里地诅咒儿子不得好死。
图片
看了她的分享,评论区的网友也是纷纷吐槽:
“我孩子不用心读书,要我逼他的时候,我也是痛恨他的,压根不想和他住在一起。”
“我也是这种感觉,从小给他上最好的学校,可他特别懒,脑子特别轴,对什么都不上心不努力。”
“和你一样,我恨极了我的儿子,作为母亲,我对他期望太大了,可以说是精心培养,却屡屡失望。”
随手一搜,类似的帖子还有很多。小时候可爱贴心,永远“妈妈最好,最爱妈妈,最听妈妈话”的小不点,仿佛一夜间就长成了现在这种面目可憎的样子。
可是,这一切,真的都怪孩子吗?
图片
孩子的成长
远比你想象得更累,更无助
网上看到一个视频,男孩边哭边向妈妈诉说委屈:
“我每天5点钟起床,晚的话6点多就要起来,起来就着急忙慌洗漱出门。到学校放下书包第一件事交作业,早读完,开始第一节课。只有下课完成作业了,我才能休息一下。还有中午吃完饭有一点时间,其他时间我都在上课。”
说到最后,男孩看着妈妈求助:“我压力真的很大。”
图片
男孩的妈妈开始劝说:“你错过了这10年,未来就要吃更多的苦。”
看妈妈不理解自己的感受,男孩继续说:“为什么你觉得我现在学习很幸福啊?”
图片
妈妈再次打断他:“因为你还没体会到生活的苦,社会比学校压力更大。”
说到这里,男孩有些崩溃,对妈妈说自己觉得学校比家里要好,他和妈妈已经说不到一起了。
直到这时,这位妈妈才反应过来,自己理解错了孩子的需求,连忙道歉说自己忽略了儿子的感受。
曾看过一句话,这个世界最无用的教育就是给孩子讲道理。因为很多父母讲道理的背后,都藏着一句,我看不见你的感受,但你最好按照我说的做。
孩子要的,不过是我们站在他的角度,看见他的感受而已。
前段时间有个很热门的话题: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幸福多了,他们到底哪来的压力?
用北京五中前校长张斌平的话来回答:
1、现在的孩子接受的资讯太多,但他们所能承接,能理解的又有限;
2、从小接受的环境太单一,缺少实践的机会,得到的都是间接的知识;
3、家长的期望过高,孩子理解不了大人对他的要求。
自身成长的压力、家庭叠加的压力、社会附加的压力,垒起来,成了三座压垮孩子的大山。
殷储教授也曾说过,很多人会认为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其实,今天的孩子承受的压力比我们大多了。
现在的孩子会经历我们的成年,我们却不曾经历过他们的童年。
放下经历和成见,站在现在孩子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他们所在经历的一切。
图片
对孩子最深的伤害
永远藏在原生家庭中
被称为“网络劝生者”的徐世海,他的儿子在17岁时跳楼自杀。
为了了解清楚儿子自杀的原因,他在请求恢复儿子聊天记录后,潜入儿子之前多次接触的“约死群”。
进群后,他发现里面竟然有很多的青少年。
虽然他们的烦恼和痛苦不同,但他们却有一个共性:在原生家庭中,这些孩子寻求不到任何希望,活成了一座孤岛。
图片
他接触到的一个患有重度抑郁的男孩,因为成绩较差,父母托关系把男孩转到了重点中学。可换了新学校,男孩的成绩不进反退,他向父母请求是否可以回到以前的学校,却被父母以花了很多钱求人为理由直接拒绝。
还有一个一直在自残的女孩,父母离婚后被判给母亲,因为对父亲的恨,对母亲的愧疚,让她觉得只有自己死了,才能让母亲的生活重新变好。
他说自己的这段经历,让他发现孩子的压力越来越低龄化,但最让他痛心的,是很多孩子的压力,父母不仅不认可,还觉得自己是孩子的朋友,很了解孩子。
图片
每个孩子的身体里,都有一个脆弱的角落。
这个角落,就是他的原生家庭,你在这里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孩子长大后,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
书籍《原生家庭》中,作者认为有一种有毒的父母,会对孩子造成永久的伤害。
这类父母,他们的负面行为模式持续存在,持续支配着孩子的生活,比如对孩子长期的情绪忽视、言语打骂、情感压迫……这种情感伤害,像毒素一样蔓延到孩子的整个身心,随着孩子的成长继续增长。
原生家庭的伤害,才是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别把孩子的避风港,最后变成了逼疯孩子的港。
正如陈默教授所说:“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后,来自外界的压力会越来越多,这些避无可避,我们做父母的,只能通过家庭,去帮他们减轻一点压力,成为他们的庇护所。”
图片
图片
父母最深的爱
是给孩子织一件“隐形的披风”
电影《房间》中,女孩玛被邻居欺骗后,囚禁在一个不足10平米的房间中长达7年。
在这个“房间”里,她生下了儿子杰克,虽然物质精神生活都十分贫瘠,但玛依然竭尽所能给儿子创造出了一个安全开心、幸福有爱的童年。
图片
随着儿子长大,为了不让他的未来也被这个“房间”束缚一生,玛决定带着儿子逃离。
经历了一番惊险和波折后,他们终于走出了那间“房间”。
可重新踏入现实世界后,玛却因为之前的囚禁经历,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一直无法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儿子杰克,在经历短期不适应后,却快速接受,融入了现实生活,交了新朋友,有了宠物,有了家人,还通过自己的努力,鼓励妈妈一起“走出来”。
童年时,在那个逼仄的“房间”,妈妈曾给过他的爱和安全感,如今成了他长大后守护妈妈的铠甲,和面对新世界的勇气。
图片
心理学家黄仕明曾提出: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都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件“隐形的披风”。
这件“披风”里,是孩子在原生家庭中获得的爱和安全感,在他长大后,遇到脆弱、无助、焦虑时,能够用这件“披风”重新带给他温暖。
这件“披风”连接过去,是当孩子向后望时,有爱,有归处;
这件“披风”链接未来,是当孩子向前走时,有底气,有祝福。
一位妈妈在打扫卫生时发现,抑郁两年,刚刚有点好转的儿子,给她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谢谢你一直以来对我的关爱和照顾。
去年因为学习压力大我得了抑郁症,您带我一家一家医院去看。
一次次的失望都没有打败您,您总鼓励我要有信心,坚持就有希望。
谢谢您,做您的孩子很幸福,我很幸运。”
你看,父母给的爱和安全感,才是真正治愈孩子的光。
图片
前段时间,和好友聊起,当妈越久,学习的家庭教育内容越多,越理解孩子的不易,也越对为人父母要承担的责任,心有惶恐。
有句话说,育儿先育心。
育儿是术,育心是道。
唯有育心,才能让孩子真正变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