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

评论

1

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国字号”加身之后,东莞大朗荔枝带来了哪些新玩法?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代诗人苏轼的名句,传诵千古。而被誉为“中国荔枝之乡”的东莞大朗,荔枝种植史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数百年来,大朗荔枝演绎了无数精彩的故事,并延续至今。
小荔枝、大产业。如今,“荔枝树”已变成大朗村民的“摇钱树”,“荔枝果”也成了果农们的“致富果”。一棵小小的荔枝,正在不断扩大它的“朋友圈”,从东莞走向全国,甚至迈出国门。
荔香大朗续写传奇的背后,离不开大朗不断推进荔枝产业发展、传承和发扬岭南荔枝文化的努力。从民间到官方,从“老农人”到“新农人”,多方合力,荔香大朗的名片越来越响亮,并为大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一轮生机与活力。
图片
东莞大朗有着“中国荔枝之乡”的美誉。南都记者谭伟山 摄
古荔飘香传百年
对于大朗而言,“中国荔枝之乡”的名号恰如其分。
大朗地处丘陵,山陂地、旱地多,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为21.9度,年均降雨量1790毫米,山陂丘陵,少阴多阳,膏土沃野,最适宜荔枝生长。
据历史记载,自宋末元初开始,大朗村民就开始种植荔枝。荔枝树被称为风水树,是兴村立族的象征。现如今,两三百年的荔枝古树,在水平、屏山、犀牛陂、新马莲、水口、大井头、松柏朗等村到处可见。
在东莞荔枝种植史上,无论是品种还是规模,大朗都位居首位。据统计,从1983年开始,大朗荔枝种植总面积突破1万亩。1987年,全镇种植荔枝23741亩,挂果荔枝有31万棵。到1998年达到顶峰,高达34385亩,并维持续到1999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2001年后,大朗荔枝种植面积开始减少。
大朗荔枝丰产年,产量有1万多吨,中年有5000吨,小年也有1500吨左右。2002年,大朗荔枝产量达到最高峰,共达14346吨。
凭借着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精神,大朗人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岭南荔枝天地,并打造出“中国荔枝之乡”的响亮名片。
自古以来,大朗成为东莞荔枝销售的集散地。大朗荔枝,以果型美观、果色鲜明、肉厚爽脆、风味独特而脍炙人口,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每年三月,蝉鸣荔枝熟,三月红、犀角子早熟荔枝抢先登场;到了端午节,则有红皮、黑叶、妃子笑上市;夏至小暑,便有糯米糍、桂味成熟;小暑大暑天,就轮到一天三轮熟的槐枝了。荔枝成熟采摘季节,时间前后长达百天以上。
除了这些传统的荔枝品种,近些年来,一种全新的荔枝品种——莞香荔横空出世。
莞香荔的培育者是来自大朗镇水平村的邝耀祥。邝耀祥今年51岁,从小对荔枝感情深厚且充满天赋。8岁时,他便跟着父亲参与荔枝种植。
上世纪90年代,邝耀祥来到水平村的山林开荒,开始大面积种植荔枝。后来,邝耀祥发现了一个新品种,最终花了十余年时间,成功培育出莞香荔。
2022年,在全国优质荔枝擂台赛上,邝耀祥种植的莞香荔揽获金奖,也是东莞唯一一个金奖获得者。2022年,邝耀祥还获得“广东荔枝龙眼种植工匠”称号。
图片
邝耀祥花了十余年时间,成功培育出莞香荔。南都记者田玲玲 摄
莞香荔问世之后,一跃成为东莞高端荔枝品种之一。2022年,东莞荔枝全面开启“天团”模式,将糯米糍、桂味、岭丰糯、妃子笑、观音绿、冰荔、唐夏红、莞香荔等8个优质荔枝品种组成“莞荔天团”,打造独一无二的农产品区域IP,全面推进东莞荔枝产业的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当前,形式新颖的“莞荔天团”IP正走进公交、迈入地铁、踏上高铁,“高端荔枝出东莞”品牌渐入人心。 这其中,离不开大朗荔农的助力。
而邝耀祥的“野心”不止于此。他想推广莞香荔的品种,让更多人参与到莞香荔的种植中来。“希望十年之内,把莞香荔发展成东莞荔枝第一品牌,为打响莞荔品牌出一份力。”
图片
莞香荔问世之后,一跃成为东莞高端荔枝品种之一。南都记者田玲玲 摄
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
近年来,除了像邝耀祥一辈的“老农人”,还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荔枝种植行业,成为“新农人”。“95后”小伙陈集良、李嘉威、黄杰就是其中的代表。
作为土生土长的大朗人,陈集良家中三代都在种植荔枝。2017年,三个小伙伴从广东工业大学毕业。去年,在陈集良的召集下,三名大学同学一拍即合,开启了荔枝创业生涯。
三名“95后”小伙的加入,给大朗荔枝种植业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而要扛起区域特色产业,不仅需要新人,更需要新理念、新技术的加持。这也是大朗荔枝产业长青的秘诀。
为了提高种植效率,这三名年轻人铺设了环绕山林的管道,用于给荔枝树施肥和浇灌。未来,他们还计划使用无人机协助果场管理,用自动化机器分拣果品,用数字化提升果场效能。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他们打理的几百亩荔枝林硕果累累,预计产量达6万-8万斤。
“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自然少不了新渠道的开拓。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网络销售优势明显。这三名“95后”小伙将种植的荔枝在各个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包括抖音、小红书、淘宝、京东,甚至还会做直播,每天都往全国各地发送几千斤荔枝。
“父亲那一辈早年卖荔枝的方式很传统,十几年前基本都是批发给荔枝商贩,或者到附近市场去卖,价格比正常的零售价低不少,而且客户范围还非常受限。”陈集良说,目前,他们种植的荔枝有九成是通过网络销售。
图片
三位95后“新农人”给大朗荔枝产业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南都记者刘媚 摄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唐代只能靠驿马飞驰、千里奔腾的荔枝,在现代借助科技的力量,才下枝头、便上餐桌,大朗“荔”行天下开启。东莞市问道电子商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钟绍强对此感受颇深。
“问道”是东莞较早成立的以荔枝销售为主营业务的电商企业。“今年预计通过我们平台销售的荔枝超过300多吨,将占大朗今年荔枝产量的15%以上。”钟绍强称,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推广和销售,如今,大朗荔枝已走从东莞走向全国,甚至迈出国门。
钟绍强透露,不久前,“问道”接了2吨多南非的订单。“大朗的荔枝通过合作商空运,48小时就能够到达南非连锁超市的冷库。折算了一下,大朗荔枝在南非的售价差不多达到180元一斤。”
事实上,大朗荔枝能够快速“出圈”的背后,也离不开政府的卖力“吆喝”和大力推广。
2012年6月,东莞(大朗)名优荔枝展示推介会举办,大朗凤山农业科技园内1000亩“绿色荔枝”首次推向市场,“大朗绿色荔枝”成为全场焦点。这是当年大朗荔枝取得突破性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
2017年,“东莞荔枝”正式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东莞市荔枝协会公布了首批使用“东莞荔枝”这一“国字号”地理标志的相关榜单,大朗的桂味和红绣球双双榜上有名,彻底打响了大朗荔枝的名气,成为大朗的一张“绿色名片”。
作为区域荔枝龙头品牌,大朗不仅注重荔枝品质的培育,还发掘龙头品牌的带领作用,延伸和发掘荔枝产业链,在东莞首次举办互联网荔枝节,通过互联网集中推介东莞荔枝产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大朗荔枝为代表的莞荔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至今,大朗已连续举办了九届“互联网荔枝节”。
大朗还推出了“大朗优选”区域品牌行动,输出大朗优质产品和文化,并辐射到荔枝行业。大朗优选的荔枝不走商超、市场的路线,而是直接从果农到顾客手中。所有荔枝都采用人工采摘、筛选,每一颗荔枝都是上乘之品,现摘现发。顾客只要动动手指头,通过手机下单,就能很快享受到新鲜美味的大朗荔枝。
今年6月19日,大朗优选荔枝首发。短短一个早上,3000多斤精挑细选的大朗荔枝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这也是大朗荔枝不断拓展市场的全新举措。
东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吴美良表示,近年来,东莞相继出台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和配套支持方案,狠抓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和荔枝深加工,通过品质提力、科技强力、品牌能力、数字新力和文化助力,推动荔枝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让“荔枝树”变成乡村振兴的“摇钱树”,“荔枝果”真正成为果农的“致富果”、落实“百千万工程”(“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给力果”。
今年5月,东莞提出,将举全市之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并分“四步走”,打造一批千亿镇、百亿村,实现全市镇村实力的整体提升。
荔枝产业曾是大朗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实施“百千万工程”,荔枝产业不容小觑。随着“新农人”、新品质、新渠道等产业新力量的加入,大朗“小荔枝闯大世界”的步伐正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图片
大朗荔枝从“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南都记者刘媚 摄
传承荔枝文化,擦亮荔枝金字招牌
对大朗而言,荔枝树甜了乡民,富了乡村,是大朗的宝树。
当下,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发展加快,大朗镇因地制宜推动“绿美大朗”生态建设,正对大批兼具人文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荔枝老树进行移植保护,以续写荔香大朗的故事。
从今年4月开始,水平村105棵老荔枝树被陆续搬到荔香湿地公园的百荔园内。“移植到百荔园后,这些老荔枝树都有发嫩芽,长细叶,这是判断他们能否成活的重要标志。”大朗镇农林水务局林业组组长叶庆华称,根据初步判断,这105棵老荔枝树的成活率有望达到100%。
这些老荔枝树伴随大朗从农耕时代迈入工业时代,见证了大朗的历史变迁,也是大朗荔枝文化的重要体现。
图片
大朗镇水平村105棵老荔枝树“住新家”。南都记者田玲玲 摄
古荔新生,是大朗传承和保护荔枝文化的一个“缩影”。而文化赋能,则是农业发展的“加速器”。
近年来,荔枝文化在大朗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1999年6月21日,大朗镇水平村举办了“99首届荔枝节”;2000年6月20日,首届国际荔枝、龙眼学术研讨会在大朗镇召开,共有16个国家的3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2010年7月27日,东莞市“第四届荔枝文化与东莞荔枝产业发展”论坛在大朗召开。
每年荔枝成熟季节,全国各地客商、港澳台同胞和国际友人纷纷慕名前往大朗,品尝大朗荔枝。大朗各家各户和广大企业、工厂、商户都会邀请亲戚朋友前去品尝荔枝,不少人把亲戚朋友带到荔枝园地,体验亲自采摘新鲜荔枝的乐趣。而开会、派对、讲座、喝茶、走家串户,待宾客落座,面前的桌上都会摆着时鲜的荔枝。
为保护发展荔枝特色文化,大朗镇财政还先后投资建设了荔香湿地公园、凤山农业科技园;松柏朗村、水平村先后投资建设了松柏朗荔枝公园、水平古荔公园,将荔枝文化与城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传承、提升大朗荔枝文化。
今年6月21日,“荔枝红了”2023大朗镇第二届佳果游园荟系列文化活动在荔香湿地公园盛大启幕。据了解,今年,大朗发布了“大朗优选”+文化行动计划,并举办十多项突显“荔香大朗”文化主题的系列活动,带领市民领略一番“朗”味十足的岭南风情和潮流风尚。
其中,6月21日,坐落于湿地公园的荔香书吧正式揭牌开放,打造了全市首个荔枝主题书吧,并成为大朗第六个城市阅读驿站。书吧内配备了“荔枝”主题书籍、绘本,并融入文创、手艺、美食等特色文化元素。
时至今日,大朗荔枝种植面积减至近万亩,但荔枝仍是大朗响亮的品牌,“中国荔枝之乡”是大朗的四大特色名片之一。“大朗荔枝”已成为区域国际品牌,成为招商引资的软环境。大朗镇政府一如既往地保护和发展荔枝种植,提升荔枝文化,把“大朗荔枝”品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在今年6月12日举行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东莞)大朗保护区)标志揭牌仪式暨百荔园开园仪式上,大朗镇党委书记郭怀晋表示,大朗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东莞)保护区,是国家、省、市对朗荔产品质量和历史文化沉淀的高度肯定,而百荔园的开园,是大朗保护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一大重要举措,标志着大朗在传承和发扬广东岭南荔枝种植文化中迈出了重要一步。未来,大朗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在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大领域下功夫、做文章,持续擦亮大朗荔枝“金字招牌”。
古荔飘香传百年,老树逢春犹再发。如今,荔枝树已从过去的“摇钱树”变成现在的“生态伞”,推动着大朗走向绿色文明。荔枝产业的发展,也为大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一轮生机与活力。
采写:南都记者 田玲玲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