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45

评论

68

105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校园欺凌”研究之父:别再让孩子躲在角落里喊救命.....

AI划重点 · 全文约3217字,阅读需10分钟

1.中国校园欺凌研究首席专家张文新教授表示,校园欺凌问题具有极强的隐匿性,大人看不到,欺凌者不承认,孩子不敢说,同学不敢帮。

2.丹·奥维尤斯教授被誉为“校园欺凌研究之父”,他在1983年至1992年10年间开展了世界上最早的校园欺凌问题调查与干预。

3.奥维尤斯教授的研究表明,大约75%的学生至少具有一个异常外部特征,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学生都是“异常的”。

4.为此,奥维尤斯教授提供了一整套全面的干预方案,从学校、班级、个体三个层面给出实操建议。

5.张文新教授表示,预防就是解决伤害的最好方式,帮孩子摆脱“沉默的噩梦”,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校园欺凌的话题最近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但当我们以更加冷静、理智的态度思考背后的根源时,一个相对无力但却异常核心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校园欺凌进入全社会的舆论视野已经有数年时间,为什么直到今天仍看不到解决的曙光?

回顾最近几年的相关新闻,“校园欺凌”只能用“频发”来形容:

2020年11月,广西柳州,一小学生跪在地上被一群男生用脚猛踹,衣兜里还被放入鞭炮,被欺凌的男生无助地哭喊。

2022年5月,河南平顶山,一小学生家长称,孩子就读三年级,遭受校园暴力,双眼周围青一块紫一块。

2022年11月,四川绵阳,一名身穿校服的女生被三名女子殴打。

2023年7月,山西介休,一男孩受到几个孩子欺凌,警方介入。

2023年9月,重庆酉阳,一中学女生被其他女生欺负,遭受殴打。

我国校园欺凌研究首席专家张文新教授的研究则更为专业和全面,他在1998年和2020年两次对两万余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

约19%~24.3%的中小学生曾卷入欺凌事件,其中14.9%~20.4%的学生遭受他人欺凌,0.7%~2.5%的学生对他人实施欺凌,1.6%~2.2%的学生既是欺凌者又遭受他人欺凌。
可以说校园欺凌有着极强的隐匿性,一句话概括就是:大人看不到,欺凌者不承认,孩子不敢说,同学不敢帮。

图片

韩剧《黑暗荣耀》剧照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有太多孩子需要帮助,不仅包括受欺凌者,也包括欺凌者,以及基数巨大的旁观者,而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要么在旁起哄煽风点火,要么默默观看然后离开。”张文新教授说。
帮孩子摆脱这种“沉默的噩梦”,没有人是局外人,从社会、学校、家长到同学们自己,能做的,比想象中更多。

为此,中信出版怀着极大的责任感与诚意,向老师、家长与同学们推荐这本新书——《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
(4月下旬发货)

在校园欺凌研究领域,这本《校园欺凌》堪称首选读物。

其作者是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挪威卑尔根大学教授,被誉为“校园欺凌研究之父”的丹·奥维尤斯

事关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在“校园欺凌”方面那种根深蒂固的“想当然”的观点蒙蔽了太多老师和家长,阿信不想告诉这本书行文有多么的通俗好读,反倒想郑重地提醒所有读者关注这本书的学术性

《校园欺凌》详细介绍了奥维尤斯教授在1983年至1992年10年间所开展的有关欺凌的调查和干预项目,调查样本包括了挪威同一年龄段近四分之一的学生。

正是如此庞大的样本量,为这本书中欺凌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性提供了坚实基础。

这本书跨越时间和空间,完美地回答了当下有关校园欺凌案件的每一条细节:

什么是校园欺凌?

关于校园欺凌有哪些缪见?

潜在欺凌者和受欺凌者都有哪些不同的行为模式和特征,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地识别他们,从而及时采取措施?

什么样的教养环境造就了有攻击性的儿童?

……

《校园欺凌》中文版由中国心理学会校园欺凌与暴力防治专委会主任委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最早在国内开展欺凌研究的张文新教授亲自翻译

国内外两位校园欺凌研究的专家联手,为你奉上这本知识密度极高、实用性极强的教科书级经典。

3月25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阿信强烈推荐你阅读一下这本书,让我们一起更好地守护孩子,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不做旁观者,不做施暴者,不做受害者

1982年,挪威的三个男孩因不堪忍受欺凌而相继自杀,这一事件引起了挪威政府的极大关注。

他们委托著名心理学家丹·奥维尤斯教授于1983~1985年展开了世界上最早的校园欺凌问题调查与干预。

结论触目惊心,奥维尤斯教授为此提出并定义了一个新的词汇:Bullying at school,校园欺凌

在2020年离世前,他终其一生投身校园欺凌的防治研究,持续近40年时间,他的防治方案被全球几十个国家采用,他也被誉为“校园欺凌研究之父”。

图片

丹·奥维尤斯教授

在奥维尤斯教授写下的这本阐释“校园欺凌”概念与防治手段的奠基之作《校园欺凌:我们了解什么,我们能做什么?》中,我们发现:成年人的意识与参与,决定着校园欺凌时间的走向。

建立科学认知,掌握有效方法,我们有能力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孩子。

《校园欺凌》
(4月下旬发货)
到底什么算校园欺凌?

图片

当一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受到一个或多个学生的消极行为对待时,他就是被欺凌了。

维尤斯教授对校园欺凌的定义,也许让很多人会想到,自己在学校或许也曾受到过“欺凌”,只不过在当时懵懂的认知里并未有所察觉,甚至以为是“正常现象”。

当我们问及学生为什么某些孩子会被欺凌时,大家往往会提到这些孩子异常的外部特征,如肥胖、口音、戴眼镜等。

然而,奥维尤斯教授的研究表明,大约75%的学生至少具有一个异常外部特征,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学生都是“异常的”。

奥维尤斯教授发现,大众对校园欺凌有着许多先入为主的认知,导致我们对欺凌者/受欺凌者往往存在错误的印象。

图片

他在本书中为我们提供了校园欺凌者/受欺凌者识别指南,帮助家长和教师及时识别涉及到校园欺凌的孩子,及时提供帮助和干预,防患未然。

比如,他指出,受欺凌者不止有一种类型,他将受欺凌者分为:典型受欺凌者、挑衅型受欺凌者。

典型受欺凌者通常表现为谨慎、敏感、安静,深受自卑之苦,对自己和当下的处境持消极看法,常常把自己看作失败者。

挑衅型受欺凌者则表现为经常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他们的行为方式可能会引起周围人的愤怒和紧张,其中一些人可以被界定为“好动”或“多动”,从而引发了大部分甚至全班同学的负面反应。

家长和教师,可以细心关注这些特征,及时发现哪些同学正在遭受欺凌。

关于校园欺凌,我们能做什么?

大多数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情,包括欺凌、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往往发生在父母不知道孩子在做什么,或者他们及其他成年人不在场的时候。

比如,奥维尤斯教授研究发现,在课间休息期间,有越多的教师监督,欺凌问题的严重程度就越低。

在家庭中,若孩子的养育者对他们通常是宽容乃至“纵容”的,不明确禁止孩子对同龄人、兄弟姐妹及成年人的攻击性行为,那么儿童的攻击性就很容易增加。

成年人的意识和参与,极大程度决定着校园欺凌事件的走向。

图片


奥维尤斯教授在书中也提供了一整套全面的干预方案,从学校、班级、个体三个层面给出实操建议,例如:

学校层面的措施

定期开展问卷调查

帮助受欺凌者或想要为受欺凌者发声的同学提供沟通的途径,也及时掌握校园内的学生动态

关于欺凌问题的校级专题会议

把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性,老师可以参与解决的方法,实际案例等信息,向老师做正式地传达

在课间休息和午休时间加强监督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课间老师在教室附近多停留一会儿,既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又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减少欺凌者的恶劣行为,当然,也可以是在公开场合设置有效的监控
……

班级层面的措施

制定反欺凌的班规:阐明、表扬和惩罚

明确告知每一个孩子,以任何形式欺负他人都是错误行为,而且要鼓励孩子们(主要是受欺凌者和旁观的同学们)及时通过老师或家长一起来解决欺凌问题

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学习,发现被孤立或相互对立的孩子,教师参与协调,或制造友好沟通的机会

积极的群体活动,相关主题阅读
主要指课外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积极活动

……

个体层面的措施

与欺凌者和受欺凌者进行严肃谈话
与欺凌者的家长进行严肃谈话
对欺凌问题保持敏感态度
来自“中立”学生的帮助
……
图片

奥维尤斯教授提供的给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有效预防法还有很多,都在这本《校园欺凌》中,且从后续的数据来看,实践这些方法的学校,欺凌问题减少超过50%,学校氛围显著改善,并且教师高度认可该项目。

奥维尤斯还明确了校园欺凌预防干预的基本原则,即在家庭、学校中,成年人要为孩子营造温暖的环境,同时建立起基本的规则,采用非敌意、非体罚手段应对孩子的不良行为。

不要再让孩子在隐秘的角落里喊“救命”了!

对于被欺凌者来说,黑暗的回忆注定难以抹去,如果身上的伤疤无法愈合,我们能做的是为更多孩子遮挡阴霾。

奥维尤斯教授的这本书对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群体而言非常具有警示性、启发性意义。

作为校园欺凌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校园欺凌》自出版以来,影响了各国反校园欺凌的进程,其研究结论被广泛应用,目前也已被翻译为至少26种语言。

图片

译者张文新教授是国内校园欺凌研究的首席专家,自上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开展校园欺凌研究,可谓中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第一人,此次倾情翻译并作序,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为读者解读这本经典著作。

影响因素+识别指南+干预方案;建立科学认知,掌握有效方法,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孩子。

面对已无可挽回的恶行,《少年法官》中说,我们得告诉恶人们,法律有多么可怕,我们必须教育他们,要是伤害别人,就必须付出多么惨痛的代价。

图片

而在大人们完全能够参与的孩子的成长教育道路上,预防就是解决伤害的最好方式。

帮孩子摆脱“沉默的噩梦”,没有人是局外人,我们能做的,比想象中更多。

图片

校园欺凌研究领域奠基之作
(4月下旬发货)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