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1-7月份中国船舶出口244亿美元,同比增长接近8成,遥遥领先于新三样。韩国造船业紧追不放,7月份,韩国获得全球4成船舶订单,超越中国居全球之首。7月份造船业订单流向的急剧变化,可能反映出中国和韩国的造船业产业政策发生了变化。
一、1-7月份中国船舶出口244亿美元,同比增长接近8成,遥遥领先于新三样。
在我们大力宣传新三样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最新竞争力时,出口数据显示,船舶出口所体现的造船业的竞争力,似乎远超汽车、半导体和新能源。
根据中国海关8月7日公布的最新进出口数据,1-7月份,中国出口船舶3470艘,同比增长28.3%,出口额244亿美元,同比增长79.7%。其中7月份出口556艘,同比增长21.9%,出口额37.8亿美元,同比增长54.8%。
1-7月集成电路出口额同比增长22.5%,汽车出口额同比增长18.1%,1-6月,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出口同比增长27%。
二、韩国造船业紧追不放,7月份,韩国获得全球4成船舶订单,超越中国居全球之首。
不过,中国船舶出口高速增长在7月明显回落,而韩国传出的数据显示,7月份韩国造船厂在获得订单方面,今年第二次超过了中国同行。
此举被认为反映了在贸易纠纷频繁发生和地缘冲突导致的供应链重组过程中,造船业新订单的最新选择方向。中韩是目前造船业产能最大的两个国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两国都在决心捍卫支柱制造业。
周一,8月5日,韩国商业(BusinessKorea)援引英国分析公司克拉克森(Clarksons Research)的数据报道称,上个月韩国船商获得了占全球40%的船舶订单量,总计237万吨。中国以24%的订单降至第全球二。
报道称,韩国企业在2月份获得的订单量也超过了中国同行。不过,中国公司收到了30份订单,而韩国制造商则收到了18份订单。这意味着韩国获得了技术难度更高的单艘容量更大的船舶订单。
不过,从1-7月份来看,中国获得的船舶订单依然遥遥领先。
今年前七个月,中国以2554万吨的新订单巩固了其造船业的领先地位,占领了全球63%的市场份额,而韩国则以811万吨的新订单,获得了全球23%的市场份额,屈居全球造船业第二大国。
所以,韩国7月份造船市场份额的激增可能只反映了“几笔大订单”,或者是季节性调整,而不是对中国造船厂的长期主导地位。
克拉克森此前曾在一份行业点评中表示,就年产量而言,中国造船业在2021年超过韩国,成为全球造船订单的最大接收国。
三、7月份造船业订单流向的急剧变化,可能反映出中国和韩国的造船业产业政策发生了变化。
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艾丽西亚·加西亚-埃雷罗(Alicia Garcia-Herrero)表示,中国正在向新兴行业提供补贴,高科技硬件和电动汽车是政府经济发展的优先事项。
正如它所发生的那样,北京今年孵化了第三只国家支持的基金,价值3440亿元人民币,约482亿美元,以支持国内半导体行业。它还提供了更多资金,包括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190亿美元的一揽子激励措施,以培育其旗舰半导体产业。
首尔梨花女子大学(Ewha Womans University)国际研究教授莱夫-埃里克·伊斯利(Leif-Eric Easley)表示, “韩国造船厂以质量和价格竞争力而闻名,韩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决心减少对半导体出口的过度依赖”。
所以,随着全球运费下跌,首尔于 2022 年宣布计划投资 20 亿美元,旨在支持其航运业,韩国也为其造船业增加了资金。
随着中国同行开始建造几艘液化天然气船和该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邮轮,韩国公司捍卫了高价值船舶的历史声誉,加大了对全球新订单的承接。
艾丽西亚·加西亚-埃雷罗认为,虽然从产业政策上,造船业似乎让位于半导体产业,但这并不意味着造船业所获得的资金、税收、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会减少,因为大型的造船业在中国基本被国有企业所垄断,大多数还属于军民结合或平战结合企业,因而对这部分造船业的国家补贴,一般不会公开。比如,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上海)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也是一家具有较高行政级别的国有企业。
总部位于美国的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re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在一份产业研究报告中表示,早在2000年代,北京就向航运和造船业注入了数千亿美元的国家补贴资金。
因此,中国仍将与韩国争夺船舶订单,作为与首尔等西方盟友在技术进步和供应链控制方面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
最后补充一句,船舶出口量和订单量是衡量船舶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两个不同的指标。订单量是先期指标,由于存在加工期,其变化往往需要后延十几个月或数十个月才能反映到出口量上。
【作者: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