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

评论

1

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智驾第一梯队”,很焦虑

撰文 | 张祥威   编辑|马青竹

每隔一阵,车圈就得吵一次。

智驾第一梯队,要争。智驾普及”“全民智驾”“智驾平权”……也要争。

第一梯队不是一件丑事,至少我认为,猎鹰智驾的水平是行业绝对第一的。奇瑞汽车执行副总、研究工程研发总院院长、CTO高新华说。

图片

也有玩家,不止要进国内智驾第一梯队。

我相信在2027年,整个产品的智驾水平会跃升一个新高度,走在全球领先行列,进入全球第一阵营。广汽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雄心勃勃。

都不甘落人后,本是好事。

不过,挤入智驾第一梯队的车企,背后站着多家智驾供应商,也是行业公开的秘密

据《出行百人会/AutocarMax》不完全统计,奇瑞汽车的智驾供应商,大概包括华为、博世、文远知行、卓驭、轻舟智航、商汤绝影等不下六家。

广汽集团相对偏少,以Momenta为主,同时有商汤绝影、华为等潜在智驾供应商已经或将要合作。

我们的产品开发模式,遵循QCT+战略,就是质量、成本、时间,再加上是否符合整个集团的战略。QCT+战略的判断逻辑,决定了我们在智驾领域会合作+自研两个路线并行走。广汽研究院副院长梁伟强解释。

眼下看,自研模式投入大,方案可控,但试错成本高。合作模式下,进展快,投入小,风险在于,技术能力终究不属于自己。

无论哪一种,过河途中,都充满凶险。


布局早,结果少


谈及智能化,车企们总会提一下当年勇。

早在2010年,我们就开始研发智能互联技术。2013年起,艾瑞泽、瑞虎系列,就开始搭载各种智能化车机,2015年研发出第一代自动驾驶汽车艾瑞泽。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回顾。

冯兴亚则感慨,“2019年,我们在深圳发布了ADiGO智驾互联生态系统,一晃时间过去了六年。未来可以说,豪华车如果没有L3功能,消费者没什么购买欲望。

智能化是下半场,已成共识。

尤其当有人打出全民智驾后,大家的智驾焦虑感加重再加重。各家纷纷站出来,强调自己是第一梯队。逼得头部玩家小鹏调侃自己是0梯队

虽然各家智能化布局很早,但不客气地说,直到今天,它们仍然拿不出像样的东西,反而更多依靠供应商撑门面。这恰恰说明,能力难以建立。

奇瑞近年的智能化大动作,是在2023年成立了大卓智能,主导集团的智驾一盘棋。

图片

大卓智能由奇瑞汽车控股,CEO谷俊丽控股的上海骏名科技合伙企业占股20%。谷俊丽早年曾效力于AMD20162月入职特斯拉201710月加入小鹏,担任自动驾驶研发副总裁。

担任大卓智能一号位的她,向高新华汇报。

随着比亚迪「全民智驾」制造的焦虑感蔓延,最近开始有一些传言。

325日,大卓智能发布声明,否认大卓智能启动裁员大卓并入奇瑞研发总院的不实信息,并表示2024年大卓智能团队人数增长150%

从结果看,大卓智能主导下的智驾,自研进展不算快,以合作为主。目前,奇瑞旗下的车型与智驾合作供应商,主要如下:

星纪元ET——文远知行、博世

智界S7R7——华为

星途系列——轻舟智航

奇瑞iCAR03——卓驭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我们,奇瑞还与商汤绝影合作了两款车型,预计今年上市,可以实现城区智驾。双方合作的端到端方案,会在后续上车。

几天前,奇瑞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高新华正式发布猎鹰智驾,推出猎鹰智驾500700900三个系列。并提供200版本,支持ADAS等功能。2025年起,奇瑞旗下车型全面搭载猎鹰智驾。

至此,奇瑞的智驾方案统一命名,归于猎鹰智驾,而主导智驾的大卓智能,悄然隐身。网上只能找到一句来路不明的大卓智能自主旗舰NOA落地猎鹰智驾

通过发布猎鹰智驾奇瑞宣布,把高阶智驾下放到售价7万元以下的车型上,并且实现油电同智、全球同行下沉幅度看齐比亚迪,网友戏谑奇瑞猎鹰欲啄天神之眼只不过,强势口号之下,都离不开供应商的支持。

广汽的做法类似。

318日,广汽星灵智行行动计划发布会上,将ADiGO PILOT智驾系统升级为ADiGO GSDGAC Self-Driving),定下智驾中文名——星灵智行。同时发布五阶方案,算力覆盖70TOPS-2000TOPS

无论如何更名,智驾方案的能力,眼下也主要来源于供应商。

当友商喊出全民智驾,并将L2+智驾下放到8万级之后,广汽有种远离话语权的惊慌。

去年L2++就是城区领航,做到了15万级别,今年很多车厂都在跟进,我们把这件事卷到了边,然后才有了后面这么多的车企,继续往这块卷。梁伟强说,广汽是最早把智驾平权作为战略的企业。

图片

但实际上,广汽实现L2++,所采用的那套无图城市NOA的方案,能力背后正是Momenta的支持。

一位接近广汽的人士告诉我们,广汽一直有智驾自研团队,也在向领导汇报自研进展,但最近传言内部马上要调整组织架构。现在又开始和华为走得比较近。

从以视觉为主到多传感器融合的架构,也覆盖了从L2L2+L2++L3L4的架构。这是我们的产品定位很多,从开发的规模来说,我们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空前,这样的定位和规模,决定了我们同时选择合作与自研。梁伟强认为。

奇瑞、广汽打出智能化旗号的意义,更多是与其它车企争夺智驾平权话语权,对卖车形成加持。

至于自研还是合作,能力是否来自自身,暂且被搁置,以后再议。


过河凶险


自研还是合作,其实是很老的智驾技术路线选择题。

一侧,造车新势力死守自研,抢占用户心智。另一侧,智驾供应商认为自研无法均摊研发成本。

的确,自研之路充满挑战,一位智驾供应商高管曾告诉笔者,有车企花了很多钱,甚至有些自研放在美国,也没做出来。

上述人士认为,当创始人还在时,车企可能更容易适应多样性。创始人不在的车企,或者这个车企的利益相关者更多的时候,实际上很难把多种开发模式,多种组织模式融在一体。

如今,仅有几家造车新势力,和极少数传统车企坚守自研。至于其它车企,正用脚投票,大多走上多方合作之路。

车企喊出的智驾第一梯队,俨然营销话术,类似百公里加速四秒级,更多为争夺用户。

于是大家看到,当尹同跃喊出智能化不客气的同时,却在拥抱华为等供应商。

跟着华为走,跟余承东走,肯定成功。去年广州车展发布会上,尹同跃当面打趣余承东,改名余成功。

图片

当广汽高管定下目标,要在2027进入全球第一阵营时,另一边与华为合作的华望项目,悄然准备借风前行。

不止这两家,大多数车企均手握多个供应商名单,合作多了之后,大家开始不再避讳,且合作多还在试错阶段。

一名智驾行业人士向我们解释:现在都在做端到端,如果未来出现一个新的技术模型,意味着,现在所有的端到端研发投入,可能会变为沉没成本。合作的好处是,车企可以保持足够的灵活,即使将来发现技术路线错了,自身也不会浪费太多的投入。

当下,自研/合作谁更好,也许无法给出定性答案,正如上述智驾行业人士所说,今天的智驾,还只是体验层面的改善,并未到达能力层面的变革。

其实无论自研还是合作,都是到达河对岸的手段。到达彼岸后,仍要继续厮杀卖车。

不过,没有几家企业真正将智驾领先的势能转换为销量,智驾全栈自研,更像是一种秀肌肉,对于卖好车来说,只是若干环的一环。

如果常年无法实现盈亏平衡,就算全栈自研智驾,终究会耗尽资源,进入死亡螺旋。

选择合作,也无法高枕无忧。

与华为合作后,部分传统车企孵化的高端品牌,的确原地起飞。比如,搭载华为智驾方案的岚图梦想家上市后,连续三个月获得国内新能源MPV市场销量第一。但华为品牌的加持,或许远大于智驾。

再比如,某传统车企孵化的高端品牌,虽然与本土智驾供应商合作紧密,而且较早推出无图城市NOA”“车位到车位等功能,同样由于营销、运营等问题,销量波动明显。

冯兴亚讲过一个故事,曾经他和一名跨国公司CEO商量,能否把豪华品牌产品放在中国生产?

对方反问,如果把这个豪华品牌放在中国生产,它还是豪华品牌吗?

如今在智驾等能力加持下,国产品牌愈加自信。无论借力还是自研,总之,中国车企都想跳上智驾大船。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