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罗斯启动十年来最大规模春季征兵,总数高达16万人,覆盖18至30岁适龄男性。
2.普京计划将军队总规模扩充至239万人,将现役军人数量提升至150万,未来三年内将增加18万现役兵力。
3.然而,俄国防部副部长齐姆良斯基公开承诺,本轮征召的新兵不会被派往乌克兰战场,但战场现实与官方承诺持续错位。
4.由于战争持续,越来越多俄罗斯青年寻求通过“替代性文职服务”规避兵役,但这一选项的可行性正变得愈发模糊。
5.与此同时,芬兰与波罗的海国家转向实质性备战,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安全互动正从冷战式对峙转向实质性备战。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4月,俄罗斯启动新一轮春季征兵,总数高达16万人,覆盖18至30岁适龄男性。这是自2011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征兵,也是在俄乌冲突持续背景下,克里姆林宫对军事体量再度加码的直接体现。
早在数月前,普京就签署法令,计划将军队总规模扩充至239万人,将现役军人数量提升至150万。这意味着未来三年内,俄军将增加18万现役兵力,一场深层次的军事重构已经展开。
“不会上前线”?承诺与现实的持续拉扯
俄国防部副部长、海军中将弗拉基米尔·齐姆良斯基公开承诺,本轮征召的新兵不会被派往乌克兰战场。然而,自战争全面爆发以来,已有多起征召兵死于边境交火的案例。早期“新兵不上前线”的承诺,在战场现实中频频破裂。
在俄乌冲突的持续拉锯中,人员伤亡不断扩大,俄军在人力储备上的压力日益加重。当官方承诺与实际部署发生错位,社会的不安与质疑也在不断累积。
兵役通知无处不在,征兵制度全面数字化
今年的征兵期将持续至7月。除传统的邮寄通知外,俄罗斯政府首次通过国家服务网站Gosuslugi推送电子征兵令。莫斯科市政平台mos.ru也在4月1日当天向市民发出征兵通知,征兵工作正加速向线上延伸。
征兵年龄上限从27岁提高至30岁,潜在兵员池显著扩展,年轻一代的生活节奏,被国家战争机器以更高频率卷入。
面对战争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俄罗斯青年寻求通过“替代性文职服务”规避兵役。但这一选项的可行性正变得愈发模糊。独立人权律师蒂莫菲·瓦斯金在媒体上直言:“每一轮征兵都像一场抽签,政府总能想出新办法补充军力。”
在政策不断调整、制度逐步紧缩的背景下,逃避兵役的“灰色地带”也在被快速清理。战争的社会动员正趋于全方位、制度化、不可回避。
三次扩军背后:制度扩张与安全焦虑
除了义务征兵,俄罗斯还在大量招募合同兵,并从境外引进外籍兵力。据媒体报道,甚至包括来自朝鲜的“支援部队”。
这一系列补员手段的背后,是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遭遇的持续性消耗。据BBC与独立媒体Mediazona联合统计,自2022年以来,已有超过10万俄军士兵阵亡,而实际数字可能远高于此。
自全面战争爆发以来,普京政府已三次扩大军队规模。2023年12月,俄罗斯国防部以“应对乌克兰战争与北约东扩带来的威胁”为由,再度上调军力指标。
在克里姆林宫的话语体系中,战争不仅是一场区域冲突,更是国家安全结构的核心环节。军队的规模化演进,正逐步演变为制度层面的战略性再定位。
北约东扩应激反应:芬兰与波罗的海 国家的转向
俄罗斯的军事扩张,已在欧洲边境引发连锁反应。作为俄罗斯北部邻国,芬兰加入北约,并拥有最长对俄陆地边境(1,343公里)。芬兰总理奥尔波近日宣布,该国将退出《渥太华公约》,重新部署反人员地雷。
芬兰政府表示,这是根据军事评估作出的决定,未来国防支出将提高至GDP的3%,较去年的2.4%有显著增长。波兰及波罗的海三国也作出类似调整,军事防御政策正集体右转。
从北约扩员到地雷政策逆转,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安全互动正迅速从冷战式对峙,转向实质性备战。区域军费开支激增,安全博弈的重心从外交桌面转移到前线阵地。
这一趋势并非短期战术反应,而是地缘安全结构的深层裂变。
战争的社会化动员:一台无法停下的机器
征兵令、合同兵、外援军,克里姆林宫正通过多层次方式为战争持续供血。战争早已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它正渗透进俄罗斯的社会结构、数字系统与公民生活。
这是一场不止于战壕的冲突,更是一种国家形态的全面转变。而这架战争机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运转——远未抵达终点,也看不到停止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