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41

评论

42

102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小米爆燃事件:起火烧身,是电车逃不过的宿命吗?

来源:懂车(id:idongche),懂车更懂你!
作者:肖鱼;转载请带以上信息视为自动授权


这两天几乎全网都在讨论小米的事故,一台SU7在安徽的高速公路撞上中间护栏后,很快起火燃烧,火势过于迅猛,路人根本来不及救援,按照自称家属的人的说法,“3月29日晚车辆撞击护栏导致车门锁死,电池爆燃,车上三人活活烧没了。” 


图片


小米方面则回应称,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时速116km/h,经过施工路段时车辆减速提醒,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最后记录的时速约为97km/h。


图片


相比起事发时是人还是机在驾驶,可能大家更关心,为什么会烧起来?小米在发布会上把电池安全当成重中之重来宣传,倒置电芯、14层物理防护、可以抗千度高温的气凝胶隔离层……说了这么多,该烧还是烧。


图片


其实类似的“打脸”现象,似乎出现在了每个车企身上,突出一个无人生还。


这是一个主推‌磷酸铁锂电池,并且常年宣传磷酸铁在安全性方面非常优秀的车企,然后它的车还是经常烧,什么型号都有。


这是一个曾经常年把“零起火”挂在嘴边的企业,车子烧了几次之后,现在也不咋提了,之前还烧了辆最贵的旗舰车。


图片


洋品牌也没有好到哪里去,美国的,烧!德国的,烧!就连保时捷这样的顶级豪车,只要沾上了新能源三个字,最终也难逃一火。


图片


难道说,天底下就没有一台能保证电车不起火的新能源车吗?负责任地说,只要技术路线还停留在锂电池这个领域,没有车企能保证。


锂电池的电解液通常由有机溶剂和锂盐组成,这类溶剂具有易燃性,当电池内部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电解液会分解并释放可燃性气体,比如如氢气、甲烷等,遇到火花或高温就会剧烈燃烧,与此同时,180到200℃的高温就可以引发正极材料分解,释放氧气并与电解液反应,进一步释放热量,隔离正负极的PP/PE隔膜也会收缩或熔融,导致短路,短路产生的巨大电流会瞬间引燃电芯。


图片


一枚的电芯起火,如果没有加以控制,高温很快又会让周围的电芯相继出现热失控,引发更大的火势,最终把车辆完全烧成空壳,整个起火过程可能只需要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如果乘员在事发时已经昏迷失能,几乎不可能逃生。


更加糟糕的是,只要高温连锁反应开始,电池就完全不需要依赖外部氧气来燃烧了,自身就能分解足够多的氧,车上的便携灭火器根本起不到作用,哪怕消防车连续喷水也无法扑灭,往往需要消防员在车底堆出一个围堰,将电池完全浸泡,才能起到足够的降温效果。


而电池温度升高有很多诱因,过度充电、电池老化、工艺不良、电控失效……以及最为常见的因素,车祸中的挤压、穿刺。


图片


过去十余年间的电池技术发展,本质上就是在锂电池这条天生就有缺陷的科技树上,缝缝补补又三年,通过改进设计和工艺,强化内外部防护结构,来增强电池的抗造能力,降低起火的概率,但高度易燃的电解液始终存在,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治。


像是很多车企采用的刀片或者弹匣式结构,看似有着更高的强度,但在惨烈车祸中依然无法杜绝起火现象,还有小米宣传的隔热气凝胶,同样只能延缓火势扩散,多争取一点逃生时间,没有办法做到直接灭火。至于车企展现给大家看的效果,什么针刺实验、枪击实验,仅仅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单一电芯短路,实际事故可能一刮一大片,涉及多电芯同时损伤,发热功率呈指数级增长,根本不是一码事。


图片


想真正解决起火的问题,可能需要彻底更换技术路线,比如现在有很多企业都在捣鼓的全固态电池,这种电池采用硫化物、氧化物或聚合物等固态电解质,这些材料本身不可燃,其中最被看好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其热分解温度超过 500℃,远高于液态电解液的200℃。只不过这种技术目前还停留在实验室里,过高的成本和极为复杂的工艺,让量产时间不断推迟。


所以,在此时此刻,我们只能接受电车的起火风险,接受“没有绝对的安全”这个残酷的事实,作为车主,我们能做的就是谨慎谨慎再谨慎,时时刻刻要小心驾驶。


对于车企而言,应该把这些伤亡数字当做前进的动力,不断改进设计,尽可能降低风险,而不是当成需要掩盖的丑闻,只想糊弄过去。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