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4

评论

6

5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智能驾驶芯之乱:当低价竞争撞上安全底线

AI划重点 · 全文约2645字,阅读需8分钟

1.近年来,部分车企为抢占价格优势,擅自将车规级芯片替换为工业级芯片,严重威胁智能驾驶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2.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低价竞争加剧了这一乱象,使整个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3.然而,政府、行业组织与企业需协同发力,构建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4.为此,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汽车行业“价格战”的监管,规范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

5.同时,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自律,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加速迈进的进程中,智能驾驶领域已成为车企竞相角逐的重要战场。然而,繁荣背后亦有隐忧。近年来,部分车企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价格优势,罔顾质量与安全,擅自将车规级芯片替换为工业级芯片。这种短视行为不仅严重威胁智能驾驶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同时也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给汽车行业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与此同时,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低价竞争加剧了这一乱象,使整个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01


车企替换芯片:“价格战”背后的安全隐患

车规级芯片是确保汽车智能驾驶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汽车在行驶中会面临各种复杂工况,如高温、低温、震动、电磁干扰等,这就要求车规级芯片在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上,必须满足极为严格的标准。然而,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大环境下,一些车企为削减生产成本、获取价格竞争优势,选用工业级芯片替代车规级芯片。虽然这一做法在短期内或许能助力企业赢得一定市场份额,但从长远来看,却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

“相较于工业级芯片,车规级芯片在可靠性设计、功能安全设计、生产管理、产品测试认证等方面都更为严格。考虑到车辆使用环境、使用年限,以及芯片与车辆安全的关联程度,当车辆使用超过一定年限,或在极端环境下运行,亦或是应用于与车辆安全紧密相关的功能时,用工业级芯片替换车规级芯片,风险极大。”中国汽研芯片高级工程师周昕从技术安全角度分析了车规级芯片被替换所存在的实际风险。同时,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替换行为既是技术上的妥协,也是对安全、质量和长期可靠性的亵渎。

在实际检测认证中,中国汽研也发现了诸多典型差异。周昕介绍说:“我们在对某厂商的芯片进行车规检测认证时,发现工业级芯片采用的是铜材质绑定线,而车规级芯片则使用金材质绑定线材。在依据AEC-Q标准进行可靠性测试时,金线在最终应用的可靠性上明显优于铜线。”这一实例充分展现车规级芯片严格的设计和制造标准,对于保障车辆长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此外,由于工业级芯片设计和制造标准相对较低,在复杂工况下极易出现故障。部分车辆因使用工业级芯片,出现仪表宕机、传感器信号丢失等问题,严重影响驾驶安全,甚至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危及驾乘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除了带来安全隐患,车企“偷换芯片”的行为还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那些始终坚守品质、坚持使用车规级芯片的车企,因成本较高而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长此以往,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将在行业内蔓延,导致真正注重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的企业难以获得应有回报。这不仅会严重阻碍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最终还将损害整个产业的长远利益。

图片

02


供应商低价竞争:无序市场的催化剂

车企将车规级芯片替换为工业级芯片以降低成本的背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价格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获取车企订单、打压竞争对手,不少零部件供应商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沼,甚至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供货。

当前,汽车芯片领域竞争异常激烈,但仍有新厂商不断涌入车规芯片赛道,其中不乏消费级芯片设计公司拓展车规产品线。中国汽研相关研究指出,部分供应商试图通过短期内低价甚至低于成本价供货的策略来扩大市场份额,再凭借市场表现获取资金用于技术研发,进而提升产品竞争力,形成良性循环。然而,现实情况远比想象复杂。一方面,许多汽车芯片设计公司技术能力有限,难以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另一方面,部分芯片厂商对市场长期发展方向判断失误、预期不足,加之国内车企较长的账期带来的压力,导致厂商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之中。

“若零部件供应商长期以低于成本的价格供货,必然会在产品质量和研发投入上做出牺牲。为维持盈利,他们可能会选择降低原材料质量、简化生产工艺,这将直接影响零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进而危及整车质量和安全性。”某汽车电子企业负责人直言。

此外,低价竞争还会导致供应商无力进行技术创新,无法满足智能驾驶行业快速发展的技术需求,从而阻碍行业技术升级和进步。

“在某项目中,多家零部件供应商为争夺订单,纷纷采用低价策略。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供应商自身利益,还破坏整个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最终,一些原本在技术上具有优势的供应商,因无法承受低价竞争的压力,被迫退出竞争。”一位汽车芯片供应商负责人以某知名车企的座舱预控项目为例,对记者无奈地说道。

图片

03


遏制换芯乱象需多方协同作战

智能驾驶领域的乱象已触及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底线,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在业内人士看来,构建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与企业三方协同发力,形成监管与自律并重、创新与质量齐升的治理体系。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车规级和工业级芯片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标准,对违规使用工业级芯片替代车规级芯片的行为,制定严厉的处罚措施,切实提高企业的违规成本。同时,相关部门还需加强对汽车行业“价格战”的监管,建立健全价格监测和预警机制,一旦发现低价竞争等不正当行为,立即展开调查和处理。

此外,在零部件供应商监管方面,政府应强化供应商资质的审核力度,规范市场准入门槛,防止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供应商混入市场。对于以低于成本价供货、扰乱市场秩序的供应商,应依法进行惩处。同时,国家还应规范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避免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政绩,过度干预市场竞争,为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行业协会在推动行业自律和规范制定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上述汽车芯片供应商负责人指出,行业协会应加强对会员企业的管理与监督,建立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对违规企业进行公示和惩戒,引导企业自觉遵守行业规范。另外,行业协会还应积极参与制定智能驾驶行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组织企业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攻克智能驾驶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提升。

对于车企及零部件供应商而言,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质量技术双驱动的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企业需彻底摒弃“短平快”的逐利思维,将核心技术攻关与质量体系建设作为构筑长期竞争力的战略基石。具体而言,整车企业应将智能驾驶技术研发列为战略级投入方向,集中资源突破车规级芯片、感知算法等“卡脖子”技术,建立涵盖研发验证、生产质控的全链条技术管理体系;零部件供应商则需回归价值创造本质,通过工艺优化、材料升级、服务深化等差异化竞争策略拓展市场,杜绝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低价竞争。

某知名车企负责人表示:“我们深知智能驾驶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公平竞争和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因此,我们始终坚守质量标准和道德底线,不参与低价竞争和芯片替换等违规行为。同时,我们也积极与供应商、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智能驾驶作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战略制高点,不仅承载着提升交通运行效率、重构出行服务生态的历史使命,更成为衡量国家汽车产业现代化程度的核心标尺。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创新“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惟有形成“法治化监管、标准化引领、市场化驱动”的协同治理框架,方能有效破解行业乱象,护航智能驾驶产业朝着规范、有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文:韩冬 编辑:孙伟川 版式:王琨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15
3328只股票诊断结果已更新,输入代码,查看你的股票
广告老卢说财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