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低温技术是科学界探索低温世界的关键,从超导现象的发现到量子计算机的研究,逐渐改变着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
2.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内斯在1908年成功液化了氦气,沸点为4.2 K(-268.9℃),开启了低温物理学的新篇章。
3.为了实现并维持超低温,科学家们需要复杂而精密的控温技术,如相变制冷、绝热去磁制冷和激光冷却等。
4.超低温技术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众多领域的重大突破提供了关键支撑,如量子信息科学、天文学和宇宙学等。
5.未来,随着超低温技术的不断进步,它将为人类科技文明带来更多的惊喜与变革。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低温的感受除了天气冷之外,还有比如冰箱冷冻室。当然,网络上的撒冰花(“泼水成冰”)也吸引了很多朋友跃跃欲试。
Ps:我国纬度最高黑龙江冬季月均温度-20℃以下;北极村冬季月均-30.9℃,这个温度下,用90℃的热水泼向空中,热水划成弧线,形成“泼水成冰”效果(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以防烫伤)。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在科学的领域里,我们对低温的需求远不止于此。科学家们探索的低温世界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超低温技术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通向一个充满奇异现象和无限可能的低温宇宙大门。
汞的电阻在4.2 K突降到零。图片来源:陈式刚,等.《高温超导研究》
01.
超低温的发现:从液氮到绝对零度的追逐
超低温世界的探索始于对气体液化的研究。早在 19 世纪,科学家们就开始尝试将各种气体冷却至液态。1883 年,波兰物理学家齐格蒙特・弗罗布莱夫斯基和卡罗尔・奥尔谢夫斯基首次成功液化了氧气,其沸点约为-183℃。随后,氮气也在 1898 年被苏格兰化学家詹姆斯・杜瓦成功液化,液氮的沸点为-196℃,这些突破标志着人类对低温领域认知的重大飞跃。
常压下各种气体的沸点。图片来源:罗会仟.《超导“小时代”》
不同温标的对比。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这一突破让低温物理学进入到了新篇章。昂内斯在 1911 年首次观察到了超导现象,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也让人们意识到超低温世界蕴含着无数奇特的物理性质等待挖掘。液氦在常压下4.2 K(摄氏度 -269℃)沸腾,如果进一步节流制冷,可以达到1.5 K(摄氏度 -271.65℃)左右的低温,此时液氦会展现出“超流”现象:处于超流相的液体由于没有摩擦力,可以永无止尽地流动。此时的液氦,甚至可以从容器中向上“逃逸”,顺着容器的内壁“爬”出来。低温的世界,就是如此有趣!
02.
控温原理:如何稳定 “寒冷的精灵”
激光冷却示意图。图片来源:ccnta.cn/article/11103.html
03.
超低温技术对未来科研进展的重要性:通向未知世界的钥匙
在天文学和宇宙学研究中,超低温技术也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通过超低温探测器,科学家们能够更敏锐地捕捉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信号,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暗物质粒子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信号等。这些观测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物质构成等重大科学问题,进一步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
在物理学领域,超低温环境是研究超导材料的基础条件。超导材料具有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等奇特性质,这使得它们在电力传输、磁共振成像(MRI)、量子计算等诸多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通过超低温技术,科学家们能够深入探索超导机制,推动超导材料的无损能源传输、可控核聚变发电的实际应用。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图片来源:cas.cn/cm/202304/t20230414_4884009.shtml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高温超导材料及应用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实用超导材料的研究,目前已搭建了国际一流的材料低温物性研发平台,助力超导材料以及高温超导磁体在大电流输电以及强磁场(核聚变、超导电缆、感应加热以及单晶硅生长炉等)需求场景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SLAB三棱镜科普志愿服务队为公众进行超导科普实验
来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编辑:亦山